三代人匠心耕作

苗乡三七,始于1946

在彩云之南,三七的发源地文山,
有这样一个家族,三代人守护着它,沧海桑田,世事变幻,
他们将三七这棵天赐神草续衍人间、造福人类的初心,一脉相承,从未改变。

网站首页 > 走进苗乡 > 三代人匠心耕作

1940

云南文山喜古乡人余和谦响应号召,到昆明做抗战后勤工作。在战争中,他发现自己家乡主产的三七效果很神奇,能够迅速愈伤止血。遗憾的是,时值三七野生资源枯竭,三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,人工栽培极易受病虫害困扰,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,产量稀少,贵如金不换,很多伤病的将士都用不上。看到处在痛苦中的将士们,余和谦萌发了种植三七、治病救人的念头。

1946

抗战胜利,余和谦辞去飞虎队后勤军酒厂技术员服务员,到文山马关农场一个种三七的亲戚家要了一衣兜红籽(三七种子),回到喜古乡,开始在自家土地里种植三七。

1952

余和谦开始扩大三七种植规模,正好遇上土地改革,因其种植三七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价值被划定为地主分子,三七地也被没收归公。土改后分得了少量土地,余和谦又开始在自家地里小规模种植三七。

1958

人民公社时期,三七地再次被收归燎原人民公社,而余和谦因为种植技术好,责任心强,在公社担任技术员,直至人民公社解散后,仍在生产队一直担任三七种植的主要技术员。在建国初期,他因地主身份被下放到永丰苗寨,与那里的苗族同胞结下深厚情义。

  • 1961

    刚初中毕业的余子畏进入生产队,一边做着生产队繁重的农活,一边跟父亲在自家的自留地里学习三七种植技术。在父亲的指导下,1963年,余子畏和叔叔余和群便可以独立完成三七栽种、生产管理及采收全过程了。

  • 1964

    四清运动开始,余家刚有收成的三七再次被收归集体,但是社会的动荡变化改变不了余子畏从小培养起来的三七情结,亦动摇不了他对三七的热爱,在承接了父亲的三七种植技术后,只要一有机会就不断钻研三七种植技术,而无论他在种菜或是挖沟、修路,只要生产队的三七种植遇到麻烦,余子畏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并能够圆满地处理问题。

  • 1970

    通过五年的集体努力加之余家父子的技术指导,三七种植规模及产量极大提升。据老人们回忆,当时余家所在的生产队,普通社员每人每天均可评到至少3元的工分,一月下来除了分得粮食、蔬菜外,还可以收入90元以上的工资,超过了当时县长每月87元的工资,很快喜古乡的富裕名造一方,文山各地看到喜古乡种植三七赚了钱,也纷纷开始效仿,上门取经、讨教的人多了,余家父子也就更加忙碌起来。

  • 1989

    三七自身质量问题及产量过剩等原因导致三七市场价格下跌90%以上(由400元/KG跌至不足40元/KG)。多数种植三七的老百姓都血本无归,三七产业跌入历史最低谷。余子畏因为种植技术稳定,三七产量和质量较好,并未受太大影响。此后,他开始潜心研究无公害三七栽培技术。他在三七种植过程中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,以农家肥为主,并潜心学习研究三七病虫害防治。1993年,余子畏同文山三七种植研究专家陈树旋老师一起,首先发现了三七圆斑病,并于1997年分别在《植物保护》、《植物检疫》上发表文章。

1998

余育启认为人要成才,一是具有再学习的文化基础,二是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。他觉得自己最缺乏第二点,于是卷起行李来到老君山上最艰苦的老屋基三七种植基地,在七地中间搭个双人床大小的棚子,做最苦最累的活,一呆一年半。也正是这段与三七朝夕相处的日子,让余育启真正地了解了三七,爱上了三七,决心将此作为终身的事业,在父辈的基础上发扬光大——做世界三七品牌。

1999

余育启遇到一个做外贸的老前辈,建议他将三七送去检测,如果合格就可高价出口日本。当时,云南省出入境检测检疫局检测出余氏三七全部品质优良。受一位同学启发,余育启白天在七地干活,晚上赶到文山县城当时唯一的网吧学电脑,终于把检测报告放到网上。很快,余家人就开始接到一些“特殊”的电话——做父母的还不知道,儿子已经开始在网上,并且是和外贸商做生意了。以标准严苛出名的日本,在80年代三七农残重金属危机之后,重新找到高品质的三七。自此,余氏三七进入日本高端原料市场。

同年,余家种植的三七通过检测完全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品质,是余氏三七走向国外市场、开启品牌国际化的核心基础。

2001

余育启创立文山苗乡三七种植场,在原有三七种植技术基础上进行规范化、规模化管理,从此开创了苗乡三七的品牌事业,同时开始自主开发国内外市场。

2003

文山市苗乡三七种植场,经历2001—2003年的快速发展,于2003年7月25日,成立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。此次改制主要完成了从个人独资向股份制的转变,增加注册资本,给为公司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配送了股份,共同分享三七带来的财富。同时,此次改制也使企业产权结构和管理体系更趋于现代企业,开启了三七品牌化时代。

苗乡三七
经历三代,走过历史,锤炼品牌,走向世界
从深山到都市,
工艺的传承从原始走向精细
祖先的智慧,家族的启示,技术的突破
每一个瞬间
无不用心耕耘
用心传承